到了柏林就像重讀歷史。許多二十世紀的重大事件都在這裡發生,或可以說是在這裡起源的。包括兩次世界大戰,冷戰的開始和結束。今天東西德合併的柏林很快速的整合,拆掉了圍牆,建設連接東西向的地鐵。地鐵車站用大幅的舊照片裝飾,最多的的相片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 激烈的柏林戰役後的殘破,及柏林圍牆興建的鏡頭。走出地鐵像走過歷史一般感受人事的變遷。
柏林博物館島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十九世紀末德國統一建國後,想在文化上急起直追,趕上英法俄國,派出大批考古學家到世界古文明地區考古找尋寶物,而在柏林市中心的河中島上碌續建了博物館收藏展覽。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因為盟軍的轟炸及俄軍攻佔柏林激烈巷戰,博物館建築物上有燒黑的焦痕和子彈爆炸物造成的彈孔和缺痕。這些歷史的傷痕被留下來,不去填補粉飾。戰後博物館寶物分散東西德,合併後收藏重新整理,博物館島上五個博物館各有特色。
在收藏在儲藏室。博物館以之命名的是 Pergamon Altar。而Pergamon 據說是亞歷山大東征後,希臘人在土耳其半島上蓋了城,Pergamon Altar 是城中的希臘神廟,雕刻希臘神話的浮雕,栩栩如生。 德國人辨說當時被土耳其民智未開的百姓拆來燒成石灰,當地政府也不知道保護,所以就大費功夫的整個搬過來了。館內還有羅馬市集(Market Gate of Miletus),約旦城牆(Mshatta Facade) 都是大規模令人嘆為觀止的收藏。如今這些古蹟在德國收藏展示多年,很難猜測如果留在原地會是如何。同樣的,據說俄軍佔領柏林也奪取了不少寶物,歸還了部分,其它還在莫斯科。
當然沒有錯過旁邊的“新”博物館(Neues_Museum),其實已經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只不過比“舊”博物館(Altes_Museum) 新三十年。“新”博物館在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嚴重破壞,2009年才修復重新開幕,修復的部分在結構上加強,但也特別留下新舊連接的痕跡,還附加解說。裏頭有收集豐富的埃及古物,也稱為柏林埃及博物館。其中最著名的埃及皇后Nefertiti 的頭像,線條非常精美。
二十世紀的歷史因為報道頻繁所以比較熟悉,對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的統一崛起的歷史就不太清楚。幾百年來甌洲大陸爭戰不斷,三十年戰爭,七年戰爭,聯盟打法國的拿破崙,覺得自己應該回去再讀歐洲歷史,大概要從神聖羅馬帝國讀起。令外感到也要多了解希臘神話裡各人物間的複雜關係。在參觀Alte_Nationalgalerie裏十九世紀前的畫作,體會到是這些宮殿畫作基本上是帝王政治宣傳的工具,卽位,加冕,戰勝紀念等等。有一幅大型畫作畫皇帝親征,幕僚配角們都畫好了,留下中間皇帝主角身形打算最後畫。不過皇帝駕崩,新皇帝不願意繼續出錢完成歌詠前任的豐功偉基,就繼續留白,畫匠氣得把畫好的人像刮掉。
館中有一間專門展印象派的房間,據說當年博物館採購負責人在法國看到新興的印象派畫風,非常欣賞。用了私人捐款買到十幾幅畫,在柏林博物館展示。是為印象派第一次在博物館展出,引起藝術界的注意而促成氣侯,不過在德國也引起皇帝的關注,皇帝看了這些沒有政治宣傳效果的作品,下令只能在樓上不受注意的地方展示。多年後印象派流行而昂貴,德國就沒有辦法像早期時買到大量珍貴的作品了。
柏林東西合併後,德國把首都遷回柏林,積極建設重整。他們的國會就是個在舊建築裏新舊合併的傑作。參觀國會的玻璃圓頂是免費的,我們另外發現在國會休會時,可以申請導覽參觀國會大廳,而且有特別給外國人的英文導覽,提早在網站上申請到了名額。九十分鐘的導覽,了解國會大樓的歷史,大樓新和舊建築,國會的運作,裏面的藝術作品等等,是個非常有趣有意義的導覽。
希特勒當年怪罪左派份子在這個國會大樓放火,煽動極右派而奪取到政權,發動二次世界大戰 。戰後柏林分裂後,國會大樓由東德整修保留了大廳閒置沒有用過,準備東西德合併才一起開會,也是政治宣傳。現在東西合併,把戰後的裝潢拆掉後,發現當年俄國兵佔領柏林,在國會大樓留下俄文的塗鴉,這次整修時特別留下來成為另類裝飾,讓子孫們記取教訓。我們看不懂俄文,導覽員含蓄的說俄軍攻佔柏林激烈,死傷慘重,國會大樓是最後投降的,俄軍塗鴉發洩忿怒和戰勝的情緒。
國會大樓整修時中心全部挖空,蓋成現在的玻璃圓頂。除了環保,也是希望國會運作透明化,人民可以監督。導覽完後,自由參觀圓頂。戴上耳機,沿著圓頂步道往上走,耳機很智慧的依照我們站的位置,介紹四周瞭望到的重要景點建築。走到圓頂最上端有個平合,屋頂是露空的,可以收集雨水回收。下坡時介紹玻璃圓頂建築,中心漏斗狀結構用太陽能光板發電 。
柏林東西合併後,有部分柏林圍牆保留讓人參觀,Check point Charles 當初是西柏林美軍區和東柏林的檢查站,曾經有美俄坦克相對僵持緊張的場面。如今事過境遷,現在只剩一個崗哨站,兩邊各掛一幅美軍和俄軍的相片讓大家拍照留念。沿著圍牆舊趾走就會看到畫滿塗鴉,甚至被敲壞的圍牆遺跡。
柏林最著名的就是上面有四馬戰車的Brandenburger Tor,原本是十五世紀柏林古城的城門。當年雷根總統在這裡發表著名的,“戈巴企夫先生,拆掉這座牆“ 鏡頭的背景。我們到的時候,城門被圍了起來準備跨年的慶祝。城門旁邊就是美國大使館,據說裡面有六千人員,比德國國會五千人更多。俄國大使館在同一條路不遠,看來更大可以容納兩倍人員,可見冷戰結束後,雙方在柏林的角力還繼續。
女兒出生時東西德已經合併,冷戰結束共產制度瓦解,她不了解為什麼會有因為共產主義資本主義不同理念的分歧。所以我們的談話便從二十世紀前,貧富不均窮人永無翻身的社會制度談起。柏林的沉痛的歷史,對我們及冷戰後出生的孩子都是個很有意義的旅程。
在西柏林㽇得周圍的人比較像美國人,說不上來為什麼,又觀察了一會兒,發現很多人穿著打扮比較美式,牛仔褲是那種寬鬆沒有型的樣式,外套也是顏色比較鮮艷,款式是運動型上衣。覺得一般歐洲人穿著比較正式些,顏色也比較暗,黑灰深藍較多。不過也有可能是這些西柏林的人真是美國人,西柏林在分裂時由英法美共管,美國政府及私人企業在西柏林的駐派人員很多。
耶誕節雖然已經過了,耶誕節市集還有。幾乎是有空地廣場就有耶誕節市集。我們在耶誕節市集吃一些小吃:炒磨菇,烤德國香腸,不過都有些鹹,大概是來配啤酒吃的。
這次到柏林是坐 CityNightLine, 也就是大都市間的有臥舖的夜車。可以從阿姆斯特丹坐到布拉格,時間正好一夜。不過外子希望去柏林所以我們只睡到柏林。到達柏林是清晨五點,偌大六層樓新的柏林車站,空無一人,真是儍眼,不知道怎麼找地鐵站。時間太早,遊客中心還沒有開始。幸好遇到一位好心的德國女孩,幫助我們規化路線,還帶我們去車站等車。二十六日清早,地鐵裏坐滿一夜狂歡宿醉回家的年輕人。
我們這次住在柏林博物館島南端部,離景點近,走路就可以到,柏林地鐵坐得少。柏林地鐵大概是榮譽制的,沒有柵欄閘門。在購票機買票後,自己在車站的機器登記搭車地點時間。規定兩小時內在同一方向可以坐,如果反向就要另外買票。覺得柏林地鐵滿貴的,它有另一種便宜短程票,可以坐三站地鐵或六站巴士,不過我們沒試。不知道柏林地鐵公司怎麼執行監察票務的因為不像其它大都市的地鐵:紐約,巴黎,或台北,有讀票閘門控制進出。
回去也是坐 CityNightLine 的夜車,原本半夜的車誤點了一個多鐘頭才來,累慘了,倒頭就睡。結論是 CityNightLine 到柏林這樣的行程(早上五點到,半夜出發)並不理想,第一天和最後一天太長太累,睡得不夠,太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