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12, 2014

布拉格

終於到了久違的布拉格,到達布拉格的時候已經很晚了,又是住公寓。想人生地不熟的,天黑找路,攜家帶眷又有拖著行李,那麼就搭旅館的包車,三十歐元。出發前才聽到從機場到市區只要十幾歐元。不過來接的帥哥開著黑色賓士轎車,帶我們先去拿鑰匙,再送我們去住的地方。就是住這個手拉著吊在半空中人像附近。

下車之後,不禁傻眼,破爛的大門,外面還有塗鴉。打開大門,樓梯間是一個未完成的施工狀態,到處堆滿雜物,樓梯也是破舊的水泥地。按照紙張上的指示找18號門,竟然找不到?隨便打開一扇門進去,是一個破爛裝修一半的廚房,燈光陰暗,像鬼屋一樣。幸好女兒細心看到鑰匙圈上的號碼是17號,所以我們就退出來找時17號門看看,果然比較新,用鑰匙打開之後,裡面就是在網路照片上看到的樣子,才鬆了一口氣。女兒說幸好爸爸跟我們一起來,不然只有我們女生,遇到這個情況,真要嚇死。


布拉格曾經是神聖羅馬帝國首都,十世紀以來就是人文匯集的國際都市,當時與羅馬,伊斯坦堡並稱三大都市。吸引歐洲各地藝術家和建築師,因此城裡頭歐洲各式風格的建築都有。從古典,哥德式,文藝復興,以及現代的建築都有。而且幸運的在二次世界大戰受到很少的破壞,所以大部分都保留下來。古城區的房子都非常的精采,美不勝收。



















不少知名的音樂家作曲家讀到這邊給皇家獻藝,最著名的就是莫札特。因此至今仍然有很多古典音樂家表演。
即使查里橋上的街頭音樂表演,水準很高。不過這些音樂家到周末晚上就不在街頭,他們都到音樂廳或敎堂收費演出了。









從住的地方,過了查理橋,就可以走到布拉格古堡。我們去了很多次,發現上山下山有很多不同的路,至少走過7種不同的路。其中有一條路下山,走到一半間走到花園裡頭還要收費,這是已經走到半山腰,不想付錢的話,要回頭爬上山有點辛苦,只好花錢了事。不過這個皇帝的後花園倒是蠻可愛的,依山而建,還種葡萄呢。頭拔了幾顆來吃不是很甜。




從查理橋眺望古堡,或沿著河畔散步都很棒。早上中午晚上各有不同的風情。晚上古堡的燈光打亮了,映在河𥚃的倒影特別的漂亮。



查理橋上的雕像各有特色,每一個都是一個聖人的故事。其中這一位特別有名,可以算是布拉格的守護天使,到處可以看到他頭上有五顆星星的雕像。據說他是受到政治迫害在河裡淹死,因為落水的地方升起五顆星星,被視為神跡。之後又有他肉身不花的傳聞。不過也有人懷疑這是後代的人穿鑿附會。

古堡的黃金走道(Golden Lane) 城牆上有中世紀盔甲展覽,這個頭上長翅膀和鳥兒型的頭盔很有趣。



















脫離蘇聯後開放觀光,現在還是比較經濟實恵的景點。捷克政府決定繼續超支建設,因此不符合歐盟政府財政平衡的要求,所以不是歐盟的一員,不過私底下歐元現款也收,不過匯率不好所以還是領一些捷克克郎比較划算。當地物價比西歐便宜很多,藝文表演導遊都優,吃和旅館都不貴。尤其是啤酒五百毫升才1歐元,非常的經濟實惠。一杯咖啡的價格可以買到三杯啤酒。吃的東西跟德國很像,大多數是肉的料理,豬腳酸菜香腸還有烤鴨是名菜,做法大同小異。不過廚藝是有差別的,有些滋味鮮美入口即化,有些就乾燥如柴難以下咽。

Restaurace U Betlémské Kaple 這家啤酒屋餐廳,是我們在第一天到達,已經很晚誤打誤撞闖進去的。當時只剩下豬腳和啤酒可以點了。這家的酸白菜是最好吃的。其他家的酸白菜都煮得稀爛有些油膩。最佳的酸白菜比較生,像沙拉或者泡菜,清爽可口。

Restaurace U Vejvodů 這家著名啤酒屋連鎖店,啤酒蠻好喝的,食物也還可以。只是服務員一直在推銷,我們可能吃不下的菜,也老實不客氣地要小費。再加上我們坐的大廳可以抽煙,被熏得頭暈腦脹,渾身都是煙味,不是一個很愉快的經驗。

U Medvidku 這家大概是我們最喜歡的啤酒屋了,東西非常好吃,啤酒也好喝。因此回家前決定再去吃一次。

Three Golden Lions 這家餐廳號稱是莫札特第二次到布拉格住過的房子,他說莫扎特在這邊譜寫了一首歌劇,在附近的歌劇院裡表演,菜單上有簡介,門口上面還有莫札特的雕像。也是一種宣傳的噱頭吧,吃的東西和啤酒也還不錯。

不過布拉格的輕軌貫穿重要的觀光地區非常的方便,不過車上不買票,可以在買香煙的小攤買,有些車站也有車票自動販賣機不過要自己準備零錢。我們離開布拉格的那天,決定從市區搭巴士回到飛機場,每個人只花了兩塊多歐元,非常的實惠。下次再來就可以自己進城了。

Saturday, September 6, 2014

巴賽隆那


巴賽隆那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整座城獲得建築獎城市,到處是有特色的建築。除了舊城區古典的建築外,二十世紀初,當時工業家流行出錢給建築師設計,有整條街來競圖,每一棟都是名建築師的精采傑作
住的旅館也是近百年的老屋,有座古典的老電梯,雖然內門外門都要乘客自己手動關好,啓動時聲音很大,每次坐都有些緊張,不過老電梯每次都圓滿的達成任務。















到巴賽隆那,一定會看到高第的作品,Park Güell 是當年失敗的建案。高第本來計劃要蓋高級住宅區,結果只有蓋好兩棟房子就停工,留下這些公共設施和造景。市政府接管後規劃成為公園。




















高第最著名就是還在修建的天主堂 The Sagrada Família,敎堂的主體已經可以開始禮拜了。高第的設計不幸在西班牙內戰時被燒毀,接手的設計師除了盡量用遺留的資料修建,也加入自己的創意及現代計術,所以敎堂左右兩邊門就不一樣,舊門的是高第在世就完成的,新的門也很有特色。內部的設計也和古典的天主堂不同,天花板像一朶朵花,是為了充分利用日光,支撐的柱子的位置粗細特別設計,柱子像是樹枝向上伸展在上面張開。在裡面看到彩色玻璃和天花板透入的光,覺得自己像是在一座高大的樹林裏,禁不住的感動






















巴賽隆那 Hospital de Sant Pau 聖保羅醫院。二十世紀初成立,醫治平民的慈善醫院,一直到營業到2008年,被聯合國認可為世界文化遺產,變成博物院,2014年2月才修復開放參觀。當時為了讓住院的病人心情愉快,聖保羅醫院裏很用心的用美侖美奐瓷磗裝飾。醫院可以美成這樣真是文化遺產。





 






























在 大街逛時看到人潮擁進一個市場,巴賽隆那市場,比較像臺灣的市場,除了各式各樣的蔬菜水果肉類,還有很多海鮮攤上。海鮮攤有賣像是烏魚子一樣的魚卵,有些後悔沒有買來試試。




市場也有吃西班牙小吃(Tapa)的吧台,大多都擠滿人,後面還站著等待的人,我們在
市場旁的海鮮店吃這種好大一盤很棒的海鮮大餐。有一種長長的貝類 (razor shell) 是以前沒有看到過的。

Friday, August 29, 2014

馬賽


法國馬賽港 - 天氣晴朗,風和日麗,馬賽港非常漂亮。港口前有雄偉堅固的堡壘,從拿破侖三世的別墅往回看是最佳的景點,







聖母院在山頂,還建得特別高的高塔,出航的水手們遠遠得就看到他們的保護神,是水手的心靈寄託。





馬賽港就是「基督山恩仇記」的故事場景,所以把電子書抓下來重新讀。港口中央的小島 Château_d'If 就是男主角冤獄的監獄,



之後遊輪還要經過
藏寶的基督山島 Montecristo,
拿破侖一世的故鄉 Corsica 和
拿破侖一世第一㳄監禁的Elba 島。

Monday, May 26, 2014

行動不便的關懷

不記得在那裡知道,説在種種歧視中 ,行動不便是每個人都有可能遭遇到的。這一次因為自己需要,親身體驗歐美國家關懷行動不便者的規定和服務, 特別感動在心。

自去年移居荷蘭,邀請愛花的婆婆在花季來遊覽。只是她過年前腰部舊傷復發,想來這裡來探望我們,可是又怕走不動。我們因此專心研究可以讓她少走些路的各種方法。

從機場開始,大多數越洋的大型飛機都停放在機場航站末端,登機門要長途跋涉才能走到,老人家走來真是辛苦。查詢之後發現,航空公司或機場都有為了行動不便者提供輪椅或電動車接送的服務。以前坐飛機也曾經看到過,現在陪伴婆婆可以坐輪椅快速通關,深刻體會這種過行動不便的方便真是很有必要。原本擔心婆婆要自己由阿姆斯特丹飛回台灣,申請機場服務有專員帶領,用電動車把婆婆從入關後送到登機門,免得她老人家在陌生碩大的機場迷路錯過登機,就放心多了。

重要景點和博物院也大多有免費輪椅借用,只需要押金或者是証件抵押。不過旺季時最好事先預定。有些博物館還有推輪椅的人免費的優惠,來鼓勵坐輪椅者參觀。

我們遊覽荷蘭 keukenhof 花園時,看到製作捧花的示範。到得晚了一些已經有不少圍觀的人。我推著婆婆繞過人羣,從旁邊好讓她看得清楚。不一會兒捧花做好了,示範老師特別走過來把做好的捧花送給坐輪椅的婆婆,讓我們驚喜。還有一次在凡爾賽宮,窄小的寢宮擠滿了參觀旳人,正要推進為了保護展覽古蹟的陰暗房間,在門口的博物館人員看到我們,便示意我跟隨他,他請人羣讓出一條通路,我們推到中央,方便觀賞,真是受寵若驚。

不過這些對於行動不便者的設施,大多數是近代的有的,因此舊市區餐廳的洗手間多半在地下室或者是二樓。有些博物館因為原本建築的限制,輪椅只可以到部分的展區。

我們在羅浮宮沒有借用輪椅,不同時期修建的建築地板高度不同,中間用樓梯銜接。我們上次帶女兒來爬上爬下,不覺得辛苦。婆婆看到樓梯就嘆氣,要吸口氣慢慢小心的上下。原本三樓的蒙娜麗莎不想看了。到了羅浮宮怎麼可以沒和蒙娜麗莎打個照面呢!我們仔細研究羅浮宮的導覽圖,找到升降梯。發現大家不常用的升降梯,其實是捷徑,比走樓梯繞一大圈快多了,也算是意外的收獲。

到了荷蘭以後,發現老人獨居的很多,我們對門的法郎多太太,九十多歲,已經獨居多年。她的兒孫常常來探望她,替她帶來日常生活用品及生鮮蔬果。她熱愛音樂和藝術,常常聽到她屋𥚃傳出的古典音樂。她也常常去看藝術展覽,會告訴我那裡那裡的展覽很棒不要錯過。附近的老人,有些自己拖著購物車,有些自己開電動輪椅,就直接開上腳踏車專用道,買菜去。

這些公共場所及公共交通的方便,讓老人或者行動不便者減少了出門的障礙,可以過自己的生活,實在是福氣。


Saturday, March 29, 2014

荷蘭的時間

用荷蘭文來看時鐘說現在幾點也是一樣傷腦筋。

先說簡單的:三點十分是 tien over drie uur,兩點五十分是 tien voor drie uur。tien 是「十」,drie uur 是「三點」,over 是「過」,voor 的 「v」唸「f」聽來有些像 for。

奇怪的是 half drie 不是三點半,而且兩點半,意思是「再半小時 就是三點」。然後兩點二十分是 tien voor half drie,兩點四十分是 tien over half drie。也就是說一個鐘頭裏,只有前十五分鐘和這個鐘點一起説,其它四十五分都和下個鐘點一起說。由此可以看出荷蘭人性子大概很急,因為他們早在四十五分鐘前就迫不及待,倒數計時等著了。

荷蘭人是滿準時的,Concertgebouw 音樂廳中午的免費音樂會 12:30 開始,一次朋友到晩了,我們幫她留了位置。門大約在五分鐘前關上,她死説活説就沒法進來,旁邊一位白髮蒼蒼老先生的老婆在裡面也一視同仁,跟老先生說場外大廳有現場直播電視,他可以一邊看一邊等。不幸旳我自己有一天也遲了,同樣吃閉門羹。這點荷蘭人是很嚴格的,不由分説。也對,遲到進場對表演者和觀眾是不禮貌和干擾,甘心受敎。

不過現代的數據時鐘,沒有長針短針,直接顯示數字時間,又是一種比較直接的唸法。一般用於是火車飛機時刻,例如 10:37 就直接唸 tien uur zevenendrietig,比較不會搞錯。

荷蘭的數字

荷蘭數字和英語一樣,從一到十二是獨立的字:

1 =  een,聽起來就像是英文名字「Ann」
2 = twee, 聽起來像「退」,不知道為什麼剛學時老以為是三,大概是和英語的 two 差很大。
3 = drie,這才是三,而且「r」要捲舌振動發。
4 = vier,「v」要發 f ,所認聽起來像英語 fear,害怕。
5 = vijf , 滿像英語 five,不過母音要發「ㄟ依,唸「肺脯」
6 = zes ,唸「賊是」
7 = seven,很像英語的 seven,只把「S」改成「Z」,唸「賊紛」
8 = acht,䧔「阿和特
9 = negen,唸「內痕」
10 = tien,唸來像英語的 teen ,也像中文的「停」。
11 =  elf,就是聖誕老人的幫手
12 = twaalf,滿像英語的 twelve,不過母音要發長長的「ㄚ」

然後和英語一樣,從十三到十九是個位數後面加個荷蘭文的十 tien,就是十三 drietien,十四 viertien,.....到十九 negentien。然後二十是 twintig,三十 dertig,.....到 九十 negentig。

不過很特別的是到了二十一以後就不同了:荷蘭文要先說個位數加個 en 然後才說十位數。例如二十八是 achtentwintig,意思可以直接翻譯「八 加 二十」。而且只有個位數和十位數需要這樣換,一長串的數字可以從萬千百先照順序唸,然後到最後兩個數字才倒著說,真是很奇怪的。例如二百五十六是 tweehondervijfenzestig,「二 百 五 加 六十 」是也。每次說數字時腦子要想一下才不會説錯,荷蘭文還真是麻煩呢。

順便補充一點,荷蘭文常常喜歡把字連接在一起成為 compound word. 所以荷蘭文常常有長長一串的字,先把字拆開就比較好唸了。 像  tweehondervijfenzestig 就是拆開成 twee honder vijf en zestig 唸的。

荷蘭文這樣個位數和十位數要倒著唸和英文中文都不同,和德文是一樣的,因為荷蘭是德文的一個分支。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許可以說荷蘭文德文比較一致,從十三開始就是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一直到九十九。不一致的反而是英語,十幾是先說個位數再說十位數,二十幾又換成先說十位數再說個位數。忘記自己初學英語時有沒有覺得怪。

荷蘭的十, tien ,唸成「停」,就是直接用在十三到十九 dertien veertien vijftien zestien zeventien achttien negentien 。反而是英語的十 ten 唸法,和英語十幾的 teen 唸「停」並不一致。不知道這些「停」是不是同源?是不是英國人發現倒著唸太難唸了,把二十以後改了。

還是中國老祖宗最有智慧,由大到小照順序説,萭千百十一,沒有一些特別的情況來難倒後代子孫,善哉。

Saturday, March 8, 2014

初學荷蘭文:發音

上了幾個禮拜的荷蘭文課後,四周的文字開始不再完全陌生變得親切,周遭的語言開始蹦出似曾相識的字眼,像開了一個小縫隙的門,開始看到裏面稀奇的風景。

不過荷蘭文確是不容易學的語言,最重要是幾個母音子音的發音不同於英語,看似曾相識的「英文字」,卻要用不一樣的發音來發,每每弄到舌頭打結,或者是在腦袋裏就已經是先亂成一團漿糊了。

首先光唸荷蘭文的字母就有得改的,一堂課大家交換名字地址,練習用荷文字母就很混亂,因為荷蘭文母音「AEIOU 」發 「ㄚㄟ依歐烏」,所以 A 聴成 R ,E 聴成 A ,I 聴成 E 。R 呢,要發舌頭震盪的 「ㄟ耳」,這對東方人是高難度,還有荷蘭文著名的 G ,要發喉音的「ㄏ」也很難。然後 J 唸 「噎」,K 唸 「卡」,P 唸 「呸 」,Q 唸「哭」,V 唸「吠」FE,W 唸成英語旳 VE。我的名字還好,一共只有七個字:「野ㄟ阿嗯 卡阿歐」,不幸的是我們的住址光是街名就有冗長的二十四個字!

不過還好是母音基本上只有一種發音方法,A 發短音「ㄚ˙」注音符號上面要加個點的輕聲,兩個母音重複就發長音「ㄚˉ」,不像英語的 A 可以發「ㄚ」father ,或「ㄟ」cat。「A,E,I,O,U 」發短音,像是中文輕聲的「ㄚ˙ㄟ˙ㄧ˙ㄡ˙ㄜ˙」,「AA,EE,IE,OO,UU」比較類似「啊誒依嘔霧」。「maken 」乍看想要用英語唸「妹肯」,但是現在要說「媽肯」,辣妹變成大媽,立刻老了一輩,有代溝。受詞「我 me」不再「米」,男女都稱「美」。「海 zee」裏面的「ee」在英語唸長「依」,現在要說長「ㄟˉ」,所以「sea」變成了「賊」,海賊。「rood」的「oo」不發「嗚」而是要發長「歐」,而且尾巴的「d」要發「t」的音,所以荷蘭文「rood」不是「路德」而是唸「羅特」,是「紅色」意思。同樣的「boot」發成「b-歐-t」就是「船 boat」,而不是「靴子」了。

兩個不同母音的組合又有不同的發音,有些容易猜像「AI,AU/OU,EI 」唸「ㄞ, ㄠ,ㄟㄧ」,有些只好死背,像「EU」要發「ㄛ」音,「OE」發「 u」。還有個「UI」唸介於「ㄠ」和「ㄛ」之間,我分不出它和 AU/OU 差別,老師說這是 advanced topics ,以後再說。

有些字呢,雖然長得不一樣,但是依照荷文發音出來就恍然大悟。像 VOET:先過轉過第一個彎把 V 發成 f ,再轉第二彎 OE 發 u 的音,所以 f-u-t ,喔! foot,原來是「腳」啊。所以 fat 寫成 vet ,food 寫成 voed 。老師敎我們有些字和句先訓練腦子學習聲音,因為看到字反而糊塗了。不過大概年紀大了,聽到的語音像耳邊風一樣記不住,所以像鴨子聽了半天雷聲,還是很茫然。

一句「下禮拜見」:Tot volgende week :O 發ㄡ,V 發 f ,G 發 ㄏ,W 發 V,EE 發 ㄟ,所以唸成「透特 佛歐漢得 餵克」,每次錯不同的地方,好幾個禮拜才學會。現在大概是發音還是不標準,荷蘭人聽到愣一下才然後笑著回答。比較熟悉的朋友,會開始幫忙糾正發音。

荷蘭文還有個很常出現的 IJ 母音,老師解釋説這是 Y 上面加兩點的母音,舊式打字機上有專門鍵,近代電腦鍵盤沒有,因此只好打成 IJ,我們手寫時要寫成一個 Y 上面加兩點 。IJ 的發音在有些字接近長音「愛ㄟ」。還記得以前有個比利時來的同事名字是 Wijnand,我們分屍謀殺他的名字叫他「wi - jand」或者乾脆叫他「IJ」,哈哈。

附加一句,從英國來的同學說我的英語有美國腔,所以大概只能說我所了解的是美語而不是英國的英語。

Tuesday, February 11, 2014

坐 Easy jet

歐盟自從 1992 年簽署了"開放天空公約"之後,航空不再是各國國家航空公司獨霸壟斷,開始有了平價航空公司,像是. Easy jet 和 Ryanair 。這些平價飛機,據說有時可以買到10歐元單程的機票,不過以不到七十歐元買到從阿姆斯特丹飛倫敦近郊的來回機票已經是很吸引人了,所以飛機是九乘以上滿載。搭乘這平價飛機是個有趣的經驗。

不過基本票價便宜,服務水準是最基本的,其它各式各樣服務要另外收費:托運行李,提早登機,連機上的食物飲料也要另外收費。我們回程飛機誤點,在登機門前的自動販賣機花兩歐元買水喝,會比飛機上便宜

坐位倒是可以在訂票時劃位。不需要像 southwest 要拿號碼排隊上飛機。

首先飛行的機場不一定是最方便或最近的,像到倫敦的機場 Stansted 比較遠,要坐火車進倫敦。沒法坐到 Heathrow 機場,可以直接搭倫敦地鐵。

登機門大多是在機場最最偏遠角落,要背著拖著行李長程跋涉的走到,而且常常要搭接駁巴士或電車,所以預算登機時間要比一般多一些才行。登機也不再是現代化的空橋可以直接走上去,而是停放在停機坪,樓梯推到飛機旁,直接「上」「下」飛機。體力腳力不夠好還真不適合搭這種飛機。

行李只限手提行李一件,托運行李是要另外付費的。手提行李的尺寸比我們在美國可以手提上飛機的更小。手提行李規定一件就是一件,女士的小皮包都不能另外帶,要能夠塞進去成一件。在登機門就放了一個限制行李尺寸的架子,行李的輪子把手都要能塞進去。乘客行李只要超過就必須付費托運,因此常常上演乘客努力把自己行李塞入架子闖關的表演,有的人行李只差一點點卡住進不去,跳上去把它硬踩進去。還有個年輕女孩,乾脆打開行李把衣服一件件穿在身上,行李減小就塞進去過關,大家看了她服裝表演,為她的機智喝采。

機上的椅子很窄小,而且不能調整後躺,不是很舒適,乘坐短程還可以。這種平價飛機,増加歐盟間飛行旅遊的方便,是歐洲火車外的很好的旅遊選擇。

Tuesday, January 21, 2014

阿姆斯特丹旳快樂生活

為了在去巴黎的高鐵上打發時間,下載了一本語音書來聽:The sweet life of Paris 。作者記錄他從舊金山搬到巴黎當廚師的體驗和心情。聽著發現雖然居住地點不一樣,我在許多對歐洲生活的文化衝擊是共同的,心有戚戚,所以也來紀錄我們在阿姆斯特丹的快樂生活吧。

附記:如果有機會去巴黎,行前聽聽 The sweet life of Paris很不錯。而且薦議借英文語音書用聽的。中間夾雜的法文語句中的傲慢和自以為是,真是只有聽的才傳神有趣。

住在阿姆斯特丹的都市生活,已經有心理準備空間窄小侷踀。不過現在居住公寓是六十年代在市區阿姆斯特丹近郊的大樓,空間隔局適當還有大的窗戶,採光良好,已經很滿意了。不過生活上還是有些不一樣的地方要適應:

荷蘭朋友聚會時討論到阿姆斯特丹房子格局,大家的共同結論是,廁所非常的小,而客廳超大。浴室和廁所通常是分開的,因此廁所就像外面公共廁所一樣大小。這麼小的空間,放了馬桶還要裝個袖珍的洗手台。這洗手台小和淺的程度,是很難不把水噴到地上,所以每次都要小心翼翼的,開小水量,輕輕的洗或者甘脆放棄走幾步到浴室痛快的洗。我猜想荷蘭居住空間的設計,大概是根據在每個地方逗留的時間設計的,廁所雖然小到讓人有點緊張,不過需要在裡面待的時間應該不長,辦完事就應該出來。超大客廳的空間方便家人聚集聊天談話,增進家人的感情融洽,也是設想周到。

廚房是公寓式的迷你袖珍,但五臟俱全,而且是新的。有一個歐式的微波烤兩用烤箱,這個我以前在職訓練課程時,曾經做過各案討論研究。當時很不解,把不能有金屬的微波爐,和烤箱合用,怎麼會是好主意呢?不過在歐洲,因為廚房地方小,大概很受歡迎。現在自己有一台,研讀了使用手冊,原來可以只用㣲波,可以只用烤,還可以烤的時候加微波來減少烤的時間。控制因為需要切換各個模式,所以比較複雜。裏面的架子轉盤道具,也因為不同用途時要更換,而且有些道具是絶對不能放錯的:像烤箱架子因為是金屬不能微波,所以每次都要再重新讀讀使用手冊確認,以免發生意外。

荷蘭冬天會降到零度以下,公寓的暖氣是在窗戶底下裝一排用熱水加溫散熱器 (radiator),比較安全也沒有風扇的躁音,滿好的。不過附作用是,散熱器熱水管線就是浴室廚房的熱水,所以熱水特別熱,一不小心會燙傷的。也因此有人沖澡時要避免用冷水,例如沖馬桶。

來到荷蘭發現自己比較惜物,大概是因為每件東西都是提著背著,走路或騎車很辛苦的帶回來的,和以前到量賣店大批大量載來的情感不太一樣。每次買東西,一邊買一邊估計背包放不放得下,怎麼綁在腳踏車上帶回家。用東西時想到用完還要再去買很麻煩,就省著點用吧。

荷蘭的中國食用品店大概只能稱為雜貨店,不像加州有大型的中國超級市場。裏面多是乾貨罐頭和冷凍食品,生鮮的只有少量的中式蔬菜,價格是加州的兩倍以上,不覺得特別想吃,所以很少買。幸好在荷蘭人的超級市場買得到大白菜,四季豆和包心菜,以及美式沙拉吧的各色蔬菜,都新鮮滋味鮮美,簡易炒來就很好吃了。在荷蘭人的超級市場賣的牛肉和豬肉,都是牛排豬排的切法,腥味重不特別好吃,我們大多吃雞鴨和海鮮魚類。偶爾到中國城吃中餐菜和飲茶。水準呢,比不上美國一級中國城:如洛杉磯舊金山的美食,但比其它中國人較少地區好些。

阿姆斯特丹因為英文通行方便,被稱為從美國移居歐洲最好的都市。這裡各種族裔人口眾多,荷蘭人對外來移民一般都是很包容客氣的。有一天騎車去風車村,我想那天我們額頭上大概貼蓍"請幫助我"(Help Me) ,一路都受到陌生人主動的善心幫助。在出發的火車站遇見一位九十歳老先生,他告訴我們他在風車村不遠的小村鎮出生長大,現在還常回去探望親友。一路熱心為我們解說沿途風景,風車村由來歷史我們在還沒有參觀風車村就對它很了解。老先生健朗風趣,真是看不出已經九十歳了。之後到哈林,哈林車站比較老舊沒有升降梯,腳踏車要從樓梯旁的斜坡溝道推上下,我的輪胎沒放正到溝道掙扎了一下,就有人來幫忙。外子的腳踏車騎到爆胎,就陸續有人好心告訴我們,可以在景點或車站旁的腳踏車寄放處修理 。真是讓人心情愉快的一天

不過呢,不像在加州人和人面對面走過大多會友善微笑互相說:Hi 。阿姆斯特丹城市人多,大家比較不打招呼, 大多是漠然走過。不過在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時,是會伸出援手的。有一人還告訴我們,他到過台灣曾受到台北巿民熱心的幫助。哇,這是 pay it forward。國人的對一位陌生老外的友善,讓我們在國外得到回報,真是太感謝了。

都市生活機能建全,住家附近和坐火車捷運常看到老人。他們拉著購物袋上街,或者乘坐電動輪椅車,直接開上腳踏車道。或者和老伴手拉手散步,或者溜狗。很多老人健康活動的程度,真看不出來年齡。跳以色列舞的地方就有兩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對面獨居的老太太已經九十多歳了

荷蘭前,外子告訴我不要期望美國式的顧客服務,在這裡是沒有的。首先在荷蘭打客服要付費,在電話號碼旁就清楚告知每分鐘㡬分錢。因此每次需要客服時會三思,先重新讀讀說明或上網再查清楚資料,來確保自己至少是言之有物才敢打客服電話,希望可以節省一些時間,就是金錢。這些需要客服付費的包括自己的銀行,信用卡,電話公司等等。這在美國顧客至上的經驗,真是無法了解。不過換個角度來想,其實美國的客服也不完全是免費,美國公司客服的支出成本,已經轉駕分散到每一個客戶的帳單上了 。所以我們以為免費的客服,並不是真的不要錢。從這個心態來看荷蘭的收費客服電話,就了解荷蘭人其實很實際,它把客服的支出直接加在用這項服務的客人,其實也算是合理的。

出國這麼多年,住在加州矽谷,因為東方人多,購物飲食方便,感受不到自己住在國外。到了荷蘭後,語言要重新學起,自己東方臉孔是少數,飲食入境隨俗我真正覺得我住在國外了。